很多人都以为医院应该是众多行业里的“聚宝盆”,是最赚钱的,毕竟人吃五谷杂粮,很难不生病,生病了就要看医生。上大医院里逛一圈,每天都是人满为患,挂号的队伍排得经常看不到头尾。

但是有件事必然会颠覆你的认知,国家卫健委公布,2022年我国竟有2400多家公立医院出现亏损,全国医疗机构的总亏损金额达到了1万亿,平均一天就要亏掉30个亿。巨大的财务亏损让多所医院不得不以破产惨淡收场。

数据一出,惊掉了无数人的下巴。我国十几亿人口,无数患者每天往里砸钱的医院,为何还会“负债累累”?医院赚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01日进斗金,医院为何陷入破产困局?

据报道,4月1日,成立20多年的广东华南口腔医院,因无法清偿153万债务,被法院宣告破产,杭州也有不少大医院破产。

人流量如此庞大的医院都陷入破产困局,是不是有人在暗处捣鬼呢?

医疗贪腐事件肯定是有的,但是这只能算是一个很小的方面,毕竟结构内蛀虫再多,也不可能日贪几十亿。

真正让医院落得如此惨状的“罪魁祸首”,其实正是给咱们检查治病的医疗设备!

去趟医院往往少不了各种仪器检查,一个流程下来少说也得几百块,不少人因此吐槽医院赚“黑心钱”,但这些钱真正落到医院口袋里的根本没有几个子儿,更多的是用来分摊仪器设备的费用了。

“目前我们国内医院95% 的设备都要靠国外进口。”中国科学院院士何院士道出了我国医疗领域的一个最大痛点。

比如“救命神奇”ECMO(人工肺),能够维持重症病人的体外呼吸和循环,就是这样一台机器,我国完全做不到自产,100%依靠进口,仅开机一次就要耗费5万,价格只昂贵,令人咂舌。

再拿CT来说,国内虽有少数企业能够生产,如联影、微创等,但是在关键零件的质量上仍存在着差距,九成医院还是倾向于采购海外设备,“医疗设备不能容忍任何故障,我们还是比较信赖传统国际巨头。”科室的医生直言。

外企仰仗着我们的高度技术依赖,直接向我们狮子大开口,一台PET-CT直接开价2000万,核磁共振仪更是卖到惊人的7000万,其售价竟是美国的两倍之多。

这意味着,医院每天忙前忙后,最后还是在为海外进口设备打工!

02再度被“卡脖子”,医疗何时能脱困

归根结底,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国产制造在医疗领域的实力过于薄弱,难以挑起大梁,只能眼睁睁看着国民财富哗哗如流水般流进外企的口袋里。

不仅医疗领域如此,在生物前沿科技领域,我们同样被人狠狠“卡住脖子”。

以心血管领域为例,我国是心血管问题大国,患病人群人群达到3.3亿,有着庞大的预防需求亟待解决。而与我们一海之隔的日本,近些年在该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日生科企bioagen受“人与血管同寿”这一概念的启发,利用专利技术得到成果“心益维”分子剂。

据悉,该分子剂内含“血管清道夫”纳豆激酶,为了与同类型补剂拉开差距,在溶栓的基础上还创新复配槲皮素、萝卜硫素等珍贵物质,不仅清理血管“废料”,还扫除老化的血管内皮细胞,畅通血管。

该企早已瞄准了我国庞大的心血管市场,借助京JD东健康进驻内地,凭借掌握核心技术的优势,竟开出4位数一瓶的高价,声称筛选用户群体,目前只在一二线城市的高净值群体内流行,普通人只能“望洋兴叹”。即使这样,却还是一夜营收千万,疯狂收割财富。

翻阅心益维评论区,多见“精神是要比以前好一点”、“经常加班,该注意一下身体了”等关键词。

如今很多人抱怨看病贵,其实并不是医院“黑心”,而是实在没有办法降低,现在很多检查费用已经是他们在控制各种成本后,能做到的最大程度了。

03国产替代,道阻且长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在高端精密制造业如医疗器械领域,我们只能算是牙牙学语的幼童,与行业领先的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近年来在该领域仍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比如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实现落地,结束了肿瘤重离子放射治疗长期依赖外国的历史;国产脑起搏器成功上市,64排CT也大获成功,自此迈入高端行业。

这些高技术医疗器械设备,集中了医疗领域最新的科技进展,也为老百姓的健康提供着有力支撑。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当务之急是加快自研脚步,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国产替代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