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3月16日讯(记者 吴旭光)电源管理芯片厂商晶丰明源在产业资源整合方面动作不断。

3月15日,公司发布公告称,拟与南京凌鸥创芯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称“凌鸥创芯”)股东广发信德、舟山和众信签署《购买资产协议》,约定以现金方式收购上述股东持有的凌鸥创芯38.87%股权,股权转让价款合计2.50亿元。收购完成后,晶丰明源持有凌鸥创芯61.61%股权。

对这笔交易,晶丰明源寄希望能进一步扩充完善产品线,加速布局下游应用市场。晶丰明源董秘汪星辰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此次收购凌鸥创芯部分股权,希望将该公司的电机控制MCU芯片跟晶丰明源的电源管理领域芯片产品相结合,共同拓展家用电器、电动车辆等终端应用场景。

然而,加速整合MCU芯片资源的背后,难掩晶丰明源在主营业务上的萎靡。2022年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去年净利润亏损2.07亿元。

争相布局MCU芯片赛道

汪星辰向《科创板日报》记者介绍,在家用电器等领域,MCU芯片的本土替代率很低。目前整个行业还处于一个由自主安全可控、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公司更看好在家电MCU芯片本土化替代带来的机遇。

据产业在线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家电的MCU需求量从2017年的5.7亿颗增长到2023年的约7亿颗。尽管家电市场对MCU的需求量很大,但国内家电厂商多年来一直依赖进口MCU芯片,国产化率不足三成。

不过,随着国产MCU厂商的快速发展,技术和产品趋于成熟,在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方面也逐渐接近国际厂商的MCU产品,包括兆易创新、芯海科技、中颖电子、中微半导体等国内MCU芯片企业,逐渐向家电、消费电子以及车规级MCU产品等多领域布局。

晶丰明源作为国内LED 照明驱动芯片头部企业,主要产品为电源管理芯片。凌鸥创芯核心产品为MCU芯片,终端市场主要为电动车辆、电动工具、家用电器、工业控制等。“专注LED驱动芯片的晶丰明源希望并通过收购凌鸥创芯进入MCU领域,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道投资咨询总经理步日欣对《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称。

步日欣补充,从下游客户的需求出发,更愿意从一个原厂采购完整的解决方案,相对于从一家企业购买MCU芯片后,再从另一个企业购买周边配套芯片,通过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在提升运营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管理成本。

此外,“从半导体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这项交易也符合市场规律,包括国际上也有很多电源管理芯片公司跟MCU厂商深度捆绑的案例。”汪星辰表示,包括日本MCU大厂Renesas连续收购Intersil、IDT等模拟芯片厂商;射频芯片大厂Qorvo收购电机控制芯片厂商Active-Semi等在内的国际大厂都拥有这些产品组合,好处是可以围绕MCU芯片产品,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

主营业务收入下降,谋扩张并非坦途

晶丰明源日前公布的2022年业绩快报显示,受终端消费类需求萎缩、产品降价等影响,公司去年业绩亏损明显,实现营业总收入10.77亿元,同比减少53.2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07亿元,同比减少130.52%。

另外,公司针对产品及原材料价格下调引起的存货跌价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及基于审慎性原则、重新评估无形资产未来经济利益流入后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公司共计提资产减值损失0.40亿元。

全球芯片市场低迷,仅LED驱动芯片,晶丰明源已经捉襟见肘,如何再分心去做MCU芯片等产品,公司能否应付?

需要指出的是,MCU芯片行业的波动性和风险并不小。由于MCU市场供应商众多,竞争较为激烈,各大厂商为抢占市场,采取“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导致MCU产品的价格一直不高。

汪星辰解释称,“公司认为目标公司竞争优势独特,行业发展潜力较大,更看好目标公司未来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进一步观察企业的发展及成长性,因此我们选择了大股东兜底的收购方式。”

在本次交易中,晶丰明源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胡黎强自愿对凌鸥创芯做出业绩补偿承诺,凌鸥创芯在2023年至 2025 年合计实现净利润(剔除股份支付对净利润的影响)如低于1.84亿元,胡黎强将进行业绩补偿。

晶丰明源董秘处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本次收购的对手方,并非凌鸥创芯的核心管理团队,而是类似扮演财务投资人角色的两家投资机构。晶丰明源实控人采取兜底式收购,是对中小股东负责任的表现。如果标的公司未来业绩不达标,则由晶丰明源大股东进行补偿,避免中小投资人利益遭受损失。

针对本次交易,3月15日晚间,上交所向晶丰明源发送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交易估值合理性、交易对手方入股详情、业务协同性、资金安排等方面问题。

对此汪星辰表示,后续会有公告回复交易所的问询,具体以公告内容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