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财说

乘着“入世”东风成立的合资寿险公司瑞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简称“瑞泰人寿”),正要步入冠礼之年。在2024新年伊始瑞泰人寿迎来重磅人事变动,任职超6年的外资方代表总经理离任,新任总经理则是中资背景,加上中资背景的董事长,瑞泰人寿管理层中资话语权进一步强化。

历经20载经营沉淀,瑞泰人寿目前仍处于转型后的积累、发展阶段。保费规模小,盈利难依旧困扰着这家合资寿险公司。正值寿险行业转型期,不少险企负重前行。摆在瑞泰人寿眼前的挑战,在艰难维持了两个年度的微薄盈利之后,2023年或再度陷入亏损。

总经理离职

开年第一日,中外合资寿险公司瑞泰人寿发布人事调整公告。

根据董事会决议,自2024年1月1日起,陶耀辉出任瑞泰人寿临时负责人,ABDULLAH OMER(马富贵)不再担任瑞泰人寿总经理职务。并特别强调,以上高管职务变动情况未对公司经营产生影响,公司经营运转正常。

20年前,伴随着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脚步的加快,一批中外合资险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就包括成立于2004年1月的瑞泰人寿。也是第一家总部设在北京的合资寿险公司。

从出身来看,其发起股东为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瑞典斯堪的亚公共保险公司。不过终究情深缘浅,两家先后于2010年和2013年找到接盘方,相继退出。然经历了股东大换血,其“合资”性质未改。现如今投资方为国家能源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和耆卫人寿保险(南非)有限公司。这两大中外股东实力、背景雄厚,平分股权。

中方股东国家能源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是国家能源集团金融产业投资与管理平台,对国家能源集团所属企业有关资产、业务、人员实行专业化管理。国家能源集团拥有煤炭、电力、运输、化工等全产业链业务,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炭生产公司、火力发电公司、风力发电公司和煤制油煤化工公司。

外资股东耆卫人寿保险(南非)有限公司是耆卫集团所属的全资子公司,耆卫集团已在约翰内斯堡、伦敦等证券交易所上市,是非洲顶级的金融服务集团,也是全球领先的跨国金融服务集团之一。

从实际经营来看,多数平分股权的中外合资险企,董事长和总经理重要岗位角色分配会各表一枝。

据公开资料显示,宣告离职的ABDULLAH OMER(马富贵)来自外资股东一方,自2017年7月担任瑞泰人寿总经理职务,任职已有6年有余。

临时负责人陶耀辉来自中方股东一方,目前身兼数职。除瑞泰人寿临时负责人外,还任公司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首席投资官职务。其2016年12月进入瑞泰人寿工作,在此之前曾担任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财务本部助理总经理,国电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财务管理部经理、产融结合与市场营销部经理等职。

公司现任董事长陈景东亦来自中方股东一方,在职3年有余。现任国家能源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一级业务总监。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临时负责人出身,代表中方股东话语权增强。不过,陶耀辉能否顺利接任总经理一职还有待考证。

然就目前公司经营发展态势来看,下一任接棒者面临的挑战较为严峻。

盈利难题待解

即将步入冠礼之年的瑞泰人寿,和不少合资险企一样,也普遍面临着“水土不服”、发展遇阻的困境。虽成立20载,仍未进入稳定盈利周期;较为频繁的产品结构调整,似乎也在诉说着这家合资险企成长的心酸。

从历年财报来看,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偏低,甚至持续盈利都在面临挑战。2015年前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直至2015年才实现第一个年度小微盈利0.15亿元。然好景不长,2016-2017年净利再度转亏。

近5年,瑞泰人寿保险业务收入由2018年5.57亿元,攀升至2022年18亿元,有较大提升。然持续盈利却遇拦路虎。期间净利分别为194.86万元,570.35万元、-1.21亿元、423.06万元、522.07万元。2020年瑞泰人寿受持有的海航债发行主体违约事件影响,净利巨亏上亿元。

而当下,寿险业仍处于转型换挡的关键阶段,叠加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小险企经营困境尤为凸显。瑞泰人寿也不例外,本就孱弱的盈利,要想于2023年达到持续盈利恐难度不小。

就目前形势来看,瑞泰人寿盈利路恐是漫长曲折的。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2.45亿元,净利亏损0.39亿元。

逆境下,公司业务对股东依赖更为明显。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公司关联交易金额达2.06亿元,占总保费比例为16.55%。开年,再次发布关联交易公告称,已与国家能源集团继续签订统一交易协议。预估协议下三年产生交易金额约21.15亿元,其中服务类约0.15亿元、保险业务类约21亿元。

资本市场震荡下,投资端表现也不尽人意。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净资产收益率-5.79%,总资产收益率-0.44%,投资收益率2.79%,综合投资收益率3.38%。资产收益率指标双双呈负,且投资收益率指标较往年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报告显示,近三年公司平均投资收益率为3.35%。

从偿付能力来看,有小幅提升。第三季度末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及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73.42%和131.56%,较上一季度分别上升9.05个百分点和5.64个百分点。

然置于行业来看,其偿付水平仍处低位。2023年第三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6%。其中,人身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4.1%;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8.6%。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风险综合评级较高。2023年一季度和2023年二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结果均为B类BB级。

瑞泰人寿成立至今,产品策略几经变化,仍未打破单一结构局面。起初借助外方股东的专业经验,聚焦投连险业务,成为了一家“专注于投连险”的保险公司。2009年底利用股东资源,加大传统险力度,期间万能险一度引领保费高涨。后在监管层重压下,行业万能险“花旦”角色逐渐淡化。2015年下半年,瑞泰人寿调转船头,开启产品结构调整,产品开发从投资型产品转向保障型产品,并加快多元化渠道建设,拓展价值型、保障型产品销售。

2022年公司个险贡献保险业务收入15.06亿元,占比超8成。其中,传统寿险无疑是支撑个险增长的内生动力,保险业务收入占比达74.44%。同期,投资连接保险收入仅84.23万元。

2023年半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投资连结保险共设立了15个投资账户。其中13个账户为2009年前设立,2015年仅新设2个投资账户。

不过从产品来看,存在业务结构相对集中的风险。2022年年报显示,其上一年度原保险保费收入居前五的保险产品中,居首的瑞泰瑞享福盈终身寿险保费收入达8.47亿元,占保费收入前五保险产品的7成。若遇产品调整,对其业务影响较大。

事实上,不论从业务结构还是保费规模、盈利增长,瑞泰人寿领导班子面临的压力都不小。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全球财说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