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早间,远洋集团披露公告称,将暂停支付旗下所有的境外债务,同时宣布这些债券将于同日于港交所停牌,直至整体重组及(或)延期解决方案获得实施。

资料显示,涉及的远洋境外债共8笔,账面金额接近40亿美元,除一笔永续债外利率不定外,其他债的利率介乎3.8%-6%。但须知,最快到期的美元债的到期日为2024年7月,这意味着,远洋现阶段在支付利息层面就已经遇到颇大的困难。

境外债重组是最佳出路?

实际上,远洋在今年6月就出现明显的流动性危机,但近期化债工作似乎得到了有效推动:上月该公司的2024年到期票据刚达成违约豁免;2024年、2027年、2029年到期的三笔美元债展期方案也得到了通过;月底更是成功完成了“18远洋01”境内债的展期,及后汇出境内债“18远洋01”首笔款项,为10%本金及对应利息。

摇摇欲坠的远洋始终保持着“不出险”纪录,并等来了楼市支持政策密集出台的9月。形势的翻转趋势,让市场看到了转机,9月12日远洋股票单日涨幅82.4%。

为此,市场对这一变故应该颇感意外。

远洋在此次公告中给出的解释是,2023年以来,在行业销售和融资环境未明显得到改善的形势下,公司销售额快速下滑,资产出售不确定性增大,各项融资活动持续受限。鉴于以上背景,其认为最佳的出路是对境外债务进行全面重组。

一般而言,债务重组无外乎债转股、展期、利息减免、利率降低、资产冲抵等方式,若远洋成功将境外债重组,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流动性压力。

然而,穆迪认为,暂停兑付债务反映了远洋流动性较弱、财务灵活性有限。此举可能引发违约,并可能导致其他债权人要求加速偿还相关债务。为此,穆迪将远洋的公司家族评级下调至Ca,提供担保的无抵押票据评级下调至C,展望为负面。

但无论此举是优是劣,远洋已经踏出了第一步,最终能“争取”到怎样的条件,关键还在远洋自身的基本面。

经营滑坡但仍握谈判筹码

就在暂停境外债支付的前一天,远洋刚刚发布了2023年中期财报。

报告显示,远洋上半年的销售额356.6亿元,同比下降17%;营收208亿元,下降11%;值得注意的是,亏损规模继续扩大,较去年同期的亏损10.87亿元扩大了约16倍,至183.7亿元,在一众国资背景的房企中,属实窘迫。

而且,上半年远洋录得毛损率1%,考虑到存货减值计提的影响,远洋上半年不至于要亏本卖楼,但至少说明销售溢利的空间在严重收窄,但业绩仍有较大跌幅。不过远洋在济南、天津、无锡、温州、中山、大连等城市的市场表现不错。

在此情况下,远洋通过加强汇款、加快资产处置、暂缓拿地等方式,实现了经营性现金流大幅扭正至17.5亿元,但由于上半年偿还贷款支出超过133.3亿元,远洋持有现金总额剔除受限制的银行存款后,已跌至31.5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78.4%。

相对应的是,远洋的有息负债为919.2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债务就达到446.2亿元。而由于净负债率高至326%以及当前的融资环境,想要借新还旧有一定难度。

不过,远洋谋求境外债重组似乎也有着足够的谈判筹码。

首先是远洋确实地无公开市场违约;其次是境内债基本得到展期、之前临期的境外债也得到展期;再次是目前的经营活动正常在开展,基本没有停工、查封等情况存在,约4100万平方米的土储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平均成本约6700元/平方米。

最后是大股东中国人寿保险集团的国资背景。虽有分析认为,远洋更多像万科、绿城这般是混合制所有制房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国企,但作为中国人寿唯一大股比持有的地产平台,远洋依然有望借力大股东走出困境。

远洋15日亦明确表示,两大股东(中国人寿、大家保险)积极履行股东职责,支持公司平稳经营,始终是远洋集团坚强后盾。